小學科學說課稿范文匯編9篇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那要怎么寫好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科學說課稿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1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天氣預報》是大象版小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四課。
天氣是與人類的日常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的現(xiàn)象,其對我們的影響日益增加并越來越受到重視,兒童從小就對氣象產生濃厚的興趣,對于他們來說有很多知識需要探索。
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包括有:知道天氣變化的自然現(xiàn)象;了解天氣預報的制作過程;搜集天氣預報的有關知識;學會制作科技小報等知識。
讓學生利用科技小報進行表達與交流,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成果;宣傳科技知識;鞏固學到的知識同時鍛煉學生收集資料,設計制作等能力。
2、學習目標
(1)知道天氣預報的流程。
(2)了解預報天氣的常用簡單方法,能堅持開展長期的天氣預報活動。
(3)能制作氣象小報。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天氣預報的常識。
難點:制作科普小報。
二、說學情
農村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對天氣現(xiàn)象并不是很陌生,尤其是對下雨前的自然現(xiàn)象有很多的了解,課文中這一內容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討論交流就可以完成的,但對天氣預報的制作流程不是很了解,教師在這個內容上就要利用有關的圖片視頻資料幫助學生去了解。制作科技小報其目的是讓學生去收集資料,農村學生受條件的限制,可能在收集資料上有局限性,這就要求學生的小報內容不限,形式多樣。
三、說教學方法
根據(jù)《新課程標準》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結合學生的情況我采取的方法是;“交流----探究-----討論------交流”的方法,通過讓學生通過對天氣變化前的自然現(xiàn)象進行交流了解一些天氣變化前的自然現(xiàn)象,然后通過教師的講解和查閱資料看圖片、視頻去了解天氣預報的制作流程,同時還要了解一些天氣預報新的內容——氣象指數(shù),教師要指導學生怎樣進行長期的氣象觀測,培養(yǎng)學生長期觀察的習慣。在制作科技小報的時候可以要求同學們結合當?shù)氐膶嶋H情況,充分利用當?shù)氐囊恍庀笾V語和農民長期總結的一些氣象知識來制作。
四、說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學過程主要分三部分完成。
第一部分閱讀與交流:首先讓學生閱讀“下雨了”連環(huán)畫了解動物與天氣變化的關系,然后讓學生交流討論你們還知道那些與天氣變化有關系的自然現(xiàn)象(這個內容對農村孩子并不困難,可以讓學生歸納在一起互相交流,讓大家了解更多)
第二部分探究討論:教師首先準備了有關天氣預報制作流程的圖片和視頻(制作成演示文稿)。教師可以借助圖片和視頻讓學生更深的了解現(xiàn)代科技與天氣預報的關系,了解有很多很多的科技工作者為天氣預報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同時還要對學生進行長期天氣觀察,測量,搜集氣象諺語,收聽天氣預報的習慣的培養(yǎng)(收聽天氣預報方法有:查詢電話12121或96121;看電視、報紙、和互聯(lián)網(wǎng))。此外為了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我還利用幻燈片讓學生了解天氣預報增添的一項新的內容——氣象指數(shù)預報。這樣學生不僅了解了天氣預報的制作流程同時也了解了更多的新知識,這樣更加激發(fā)他們去長期觀察天氣。
第三部分:制作科技小報{討論交流},通過交流探討同學們已經了解了很多有關天氣預報的知識,這時可以讓同學們把你們知道的有關天氣預報知識分內容寫出來,在全班上交流相互取長補短,學生已經掌握了很多知識性的東西就可以開始辦科技小報了,這時候老師可以出示老師自己辦的一份小報作示范,同學們可以仿照我的格式或方法,當然要要求學生不能千篇一律要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板式新穎漂亮。學生可能一時不能完成就布置在下一節(jié)課進行展出。
五、說練習設計
這一課的練習分為長期練習和當堂練習。
長期練習是:堅持長期的氣象觀測并做好觀測記錄,每月進行整理分析數(shù)據(jù)一次。
當堂練習是:編輯科技小報(在編輯過程中能培養(yǎng)學生收集知識能力和動手的能力,當堂不能完成可以課外完成。
六、說教學效果
本課的設計方案我曾經在我校兩屆五年級班進行了教學,效果很好,特別是學生辦的科技小報很有特色,有電子版的,有手寫版的,都是圖文并茂內容豐富,有一定的科學性。學生在辦科技小報的同時收集和積累很多的科技小常識。學生對天氣的觀察記錄的興趣也培養(yǎng)起來了,大多數(shù)同學能堅持觀察天氣并記錄分析和整理,同學們自己成立了一個氣象小組,不定期的在班上發(fā)布氣象信息,編制氣象小報,效果非常好。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這節(jié)課中我充分利用學生感興趣的東西讓學生自己去交流----探究-----討論------交流,從而得到新的知識,這種方法比老師去講解要好得多,這樣不僅讓學生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了獲得知識的方法,這才是老師要學生真正掌握的技能。
七、探究作業(yè)(以小組為單位合作,需要在一周內完成)
1、用氣象符號記錄一周的天氣情況。
2、搜集有關天氣的諺語。
3、搜集動物、植物預報天氣的資料。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2尊敬的各位評委及老師們:
大家好!
我上的是小學四年級上冊大象版科學第六單元第一節(jié)《飲料瓶的知識》的內容。
現(xiàn)在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五個方面來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飲料瓶的知識》是大象版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一節(jié)的內容。
它是在學生學習了動物家族后進行教學的,是學生進一步體會將理論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開始。通過學習對飲料瓶知識的認識,可以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自己與周圍環(huán)境的緊密聯(lián)系,加深對自己周圍的環(huán)境的保護。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能在觀察的基礎上發(fā)現(xiàn)飲料瓶所蘊藏的知識
(2)學會使用廢舊飲料瓶進行制作及實驗活動
(3)在科學實踐活動中增強學生的科學意識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飲料瓶的活動,探尋飲料瓶的相關知識;
(2)利用飲料瓶進行科學小制作的設計。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操作、觀察、想象、探究合作的學習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認真觀察的科學習慣和在科學實踐活動中的創(chuàng)新精神,滲透法制教育,懂得愛護周圍的環(huán)境。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了解飲料瓶蘊藏的科學知識。
難點:飲料瓶上的信息與日常生活進行聯(lián)系比較和實踐運用
四、說教學方法
1、針對科學知識教學的特點,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針對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空間觀 ……此處隱藏18633個字……探究欲望,又能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同時啟發(fā)學生積極思考,玩中求知。交流時,要讓裝回形針最多的小組介紹經驗這樣設計是為了給學生展示的機會,讓其他學生感受到原來橡皮泥越薄,里面的空間越大,承載的物體就越多。小結并板書:改變物體形狀也能使橡皮泥浮起來,這一階段的活動指向了本課時的教學目標中第二和第三兩個要點:借漂浮物和改變物體形狀可以使物體浮起來。
活動三:我拿出一個沉有土豆的燒杯,采用變魔術的手法使這個土豆浮起來,土豆怎么會浮起來呢,學生疑惑,開始猜測,我揭曉謎底,學生仔細觀察后發(fā)現(xiàn):是因為這個土豆的重量減輕了,這時學生很想親自來驗證,我繼續(xù)組織學生分組實驗。并記錄實驗現(xiàn)象,在實驗過程中要讓學生明確兩點:1、明確減輕重量的方法2、要把土豆挖空到一定程度,實驗才會成功。這個探究活動是我根據(jù)書上所介紹的潛水艇沉浮的原理自己設計的,它便于取材,便于操作,便于理解,能讓學生感受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只要善于發(fā)現(xiàn)、善于思考,我們也能做科學,我們都是小小科學家。這個活動指向了本課時第四個要點:知道通過減輕物體的重量可以使物體浮起來。
(三) 以發(fā)現(xiàn)結束,聯(lián)系實際,深化認識
學習科學知識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理解和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所以在第三環(huán)節(jié)中,我安排了兩個思考題,使學生聯(lián)系實際、深化認識。
1、漁民想讓漁網(wǎng)在水中圍成一堵墻,將魚群包圍住,我們能用什么方法使?jié)O網(wǎng)在水中立起來呢?
2、你能解釋潛水艇在水中沉浮的原理嗎?
縱觀全課,"提出問題——進行假設——動手實驗——得出結論——實際運用"這樣的探究過程一直貫穿始終,以學生親身實踐、親身體會為主線,通過實驗操作活動,使學生能用多種方法,使沉在水中的物體浮起來。讓學生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體驗到科學探究的樂趣,增強了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情感,提高了學生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了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我的說課完畢,不當之處還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9 尊敬的各位領導評委老師:大家好。我是花官營中心小學的——張艷萍。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九課《浮與沉》。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對本課的構思和設想。
一、教材分析
本課在學生已有日常生活經驗基礎上,安排了三個逐層遞進的教學活動:1、認識物體的浮沉現(xiàn)象;2、認識改變物體在水中沉浮的方法;3、感受浮力。旨在通過學生動手實驗,自主探究出改變物體沉浮的方法。從而學會探究式學習的方法。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同學剛接觸科學學科不久,熱情很高,已初步掌握了一些觀察的方法。對于“浮與沉”的知識,他們有著一定的生活經驗。但接觸實驗探究還比較少。
根據(jù)以上分析,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知識目標:
1、認識物體的浮沉現(xiàn)象;
2、了解沉浮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變;
能力目標:
1、能根據(jù)生活經驗預測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tài)并用實驗的方法驗證;
2、能根據(jù)物體在水中沉浮的狀態(tài)給物體分類;
3、能找出改變物體沉浮的方法。
情感價值觀目標:
培養(yǎng)學生認真的觀察現(xiàn)象和積極思考問題的科學態(tài)度,激發(fā)學生研究生活中的科學和運用科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認識物體沉浮現(xiàn)象;
教學難點:改變物體沉浮的方法。
三、教法與策略
科學教學力爭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和能力。因此,本節(jié)課我將從學生實際出發(fā),主要采用探究發(fā)現(xiàn)法進行教學,讓學生分組實驗,合作交流,充分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以探究為核心”的教學理念。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實驗記錄表;水槽等演示設備 學生準備:水槽、水、曲別針、橡皮泥、小石頭、螺絲釘、鑰匙、乒乓球、塑料瓶、海綿、鉛筆等。
四、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認識浮沉現(xiàn)象
上課伊始,教師首先使用故事導入新課:“一群小朋友在草地上踢球,不小心球掉進了第一文庫網(wǎng)旁邊的樹洞里,洞口又小又窄,人根本下不去,誰能想個辦法,把球拿上來?”學生根據(jù)生活經驗,不難想出向深坑中倒水,球隨水浮上來。教師問:“如果是我們上體育的鐵球掉進深坑,那么還能用這個辦法嗎?
【設計意圖:用故事的形式導入新課,很好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探究的欲望?!?/p>
接下來,教師拿起一個瓶蓋,讓學生猜猜它在水中是浮還是沉?讓學生動手試一試,會發(fā)現(xiàn)把瓶蓋放在水面讓它仰在那,瓶蓋就會浮在水面上,如果把瓶蓋放入水中或者反過來放進去,就會沉入水底。于是引出新問題:瓶蓋在水中到底是“沉”還是“浮”?進一步明確觀察物體浮沉的方法:
把一件物體放入水中,如果它向上運動離開水底就是浮;如果它向下運動停在水底就是沉。
【設計意圖: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物體沉浮的方法和判斷沉浮的標準。為后續(xù)的探究活動奠定方法和知識基礎。】
(二)提升原有認知——觀察更多物體的沉浮。
老師給各小組準備了十種在學習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先來猜一猜它們在水中是沉還是浮”。隨著學生的預測在黑板上貼物體圖片,不能確定的貼在板書“浮”與“沉”的中間。師引導:猜測出來的結果要用什么方法來驗證呢?
教師演示正確實驗方法,實驗前用課件提出實驗要求及要點:并填好實驗記錄單。
讓它沉下去?
(2)選擇一個沉在水底的物體(如橡皮泥),想一想:用什么辦法能讓它浮起來?
學生分組自選問題進行探究,比一比,哪組的辦法多。 2、交流探究發(fā)現(xiàn),建立科學概念
學生展示匯報小組探究結果。學生通過討論分析想出了很多好辦法,比如讓塑料瓶沉下去的方法有:用手壓下去,裝滿重物或灌滿水等。讓橡皮泥浮起來的辦法有:把橡皮泥裹在塑料瓶上,放在瓶蓋里,捏成船形或碗形,做成空心球等。
通過交流、研討、提煉出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物體的輕重、大小有關。大小相同的物體,輕的比重的容易浮,重量相同的物體,大的比小的容易浮。
【 設計意圖:為了使學生建立科學的概念,在學生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指導學生交流總結。】
四、總結拓展——收課不收思
引導學生了解自然界中與沉浮相關的課外知識,豐富學生知識視野。
1、輪船為什么浮在水面上?
2、中國死海,人在水中為什么不會沉下去呢 3、潛水艇是怎樣浮上來的。
【設計意圖: 這個環(huán)節(jié)承上啟下,既是對課堂中心內容的總結,也是為下節(jié)課“感受浮力”作了鋪墊,是科學探究的延續(xù)。讓學生帶著問題離開課堂,會讓他們用探究的思想去認識事物,用開闊的眼光去看待生活?!?/p>
最后我說一說我的板書設計:我設計的板書圖文并茂,簡潔地概括了本節(jié)課內容,突出了重點難點,讓學生一目了然。
以上是我的說課過程,懇請各位老師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