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對教學中的新發(fā)現(xiàn)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教學反思1第二次正式開公開課。
課題是《送給盲婆婆的蟈蟈》。一首極富生活氣息和人情味兒的兒童詩。
我仔細揣摩著該如何才能讓這節(jié)課課堂上既扎實又活躍?著實傷透了腦筋。
詩歌中的婆婆因“盲”間隔了與五彩世界的交流,生活也因此灰暗而寂寞。“蟈蟈”叫聲美妙動聽,如果送一只給盲婆婆,讓她分享田園情趣,喚起對大自然和美好生活的回憶,能減少一些生活的缺憾。
我在教學時,首先讓學生切身體會盲婆婆生活的不便:讓學生回家做半個小時盲人,范讀學生做盲人后的感受日記。為詩歌后半部分的教學打下了情感基礎,使學生對盲人產生同情心,引起學生想要幫助盲人的欲望,也自然而然導入課題, 引出 “是誰送的?”“送什么?”“為什么送?” 的問題來初步了解課文。
在精讀課文第一小節(jié)時,我通過課件展示蟈蟈的圖畫,讓學生體會蟈蟈的可愛,抓住“樂呵呵”、“喜滋滋”兩個詞語,讓學生體會“我”把蟈蟈送給盲婆婆的喜悅之情。學習第二小節(jié)時,抓住“替我”一詞,讓學生體會“我”平時可能會給盲婆婆做些什么事?精讀第三小節(jié)的時候,引導學生觀察圖畫,讓學生想象蟈蟈的叫聲模仿蟈蟈的叫聲。這歌聲讓盲婆婆仿佛看到了什么?也回想起哪些歡樂的往事?并且讓學生和婆婆一起想象歌聲還可以把婆婆領進那些畫面?提高學生的想象和表達能力。最后聯(lián)系實際對學生進行關愛他人的教育。
上完這了節(jié)課,覺得本課的教學設計存在以不足:
1、學習指導的思路不夠清晰。新課標要求我們要引導學生“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歸文本”使得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力、審美力以及情感體驗能力得到提高。我覺得在“超越文本”這方面做的還很不夠。“超越文本”要求我要十分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體現(xiàn)新課程“閱讀應該是探索與創(chuàng)造的過程”“閱讀是文本對話的過程”的理念??赡芤驗閺氖陆逃ぷ鲿r間太短,以后會盡量改正。
2、學習生字詞語也非常重要。這次應為一些安排失誤只讓學生讀會了生字詞,本來安排了寫兩個生字的寫一寫,一緊張忘了,以后不會發(fā)生類似的錯誤了。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教學反思2《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是一首詩歌,洋溢著濃濃的生活氣息和人情味,但與學生實際生活經(jīng)驗的直接聯(lián)系不夠普遍。因此,有必要抓住“盲”字,充分引發(fā)學生想象,為理解詩歌內容,走進詩歌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作鋪墊。
師:閉上眼睛,感受一下盲婆婆的生活。說說你的感受。
生: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見。
生:看不見鮮艷的花朵,看不見碧綠的樹葉。
生:看不見藍藍的天空,看不見紅通通的太陽。
師:這個世界是如此美麗,五彩繽紛,可是盲婆婆的世界卻是一片黑暗。她會感到怎樣?
生:她會感到寂寞、孤單。
生:她會感到傷心、難過。
生:她會感到孤零零的,會有許多煩惱。
師:在生活上,會有哪些困難呢?
生:眼睛瞎了,洗衣服、燒飯、掃地都很不方便。
生:眼睛瞎了,過馬路很危險。
師:假如你家隔壁有一位盲婆婆,你會為她做什么呢?
生:幫她掃地,干干一些簡單的家務活。
生:扶著她上街、過馬路。
生:陪她聊天,解悶,幫她消除煩惱。
生:給她唱歌、跳舞,給她帶來歡樂。
生:陪她散步。
師:對呀,盲婆婆眼睛看不見,走路不方便,你可以做她的拐杖,你可以當她的眼睛。
生:我會陪她到田野里散步,呼吸新鮮空氣。我會給她講,天空有多藍,水溝里的水有多清澈……
師:有了我們這些善良,優(yōu)秀的小朋友,婆婆的生活仿佛重現(xiàn)光明,幸福、快樂又回到她的身邊。我們詩歌中的這位小朋友也是這么做的,可是,我們都要上學啊,在我們上學的時候誰來陪伴盲婆婆呢?有一天他捉到了一只蟈蟈,就想到……
讓學生模仿盲人,閉上眼睛想象盲人的生活,走進盲人的內心深處,學生的體驗深刻了,才能走進詩歌,與作者產生共鳴。理解詩歌中小朋友提回蟈蟈,送蟈蟈時的喜悅,并與其同喜。以及感受到蟈蟈如同小朋友陪伴盲婆婆,它清脆的歌聲讓婆婆產生無限遐想。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教學反思3時時處處皆教育,育人應達無痕境。當課堂上出現(xiàn)了不和諧音符,如何處理得更藝術化些。更有效地消除課堂中出現(xiàn)的嘲笑聲,給學生更多的心理暗示:期待和寬容。并在笑過之后,語言上,思想上、情感上有正面的發(fā)展。
例一:一學生說如果我的隔壁住著一位盲婆婆,我會帶她去看風景。學生一片笑聲。我當時沒有否認這種說法,是這樣說的:“雖然婆婆看不到美麗的風景,但她會用心去看的。”下文也出現(xiàn)了類似的句子: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學生真的就懂了嗎?盲婆婆怎么用心去看?或許可以這樣處理:你說的很特別,你會帶盲婆婆到什么地方去看什么風景?婆婆用什么去感覺這些美麗的風景呢?用手摸,用鼻子聞,用耳朵聽,用皮膚感覺……。學生們在笑過之余,思維會被引開,會覺得這樣一句看似可笑的句子其實并不值得笑,而發(fā)言的學生會感到自己的發(fā)言得到了老師的承認。被笑的尷尬會一消而光。更重要的是給了學生這樣的心理暗示:寬容比嘲笑力量更大,別人的思想是有自己獨特感受的。
例二:一學生在讀蟈蟈的叫聲時,為了表達自己的歡快,或取得逼真的效果,把“咯咯”模仿成了蟈蟈的叫聲。又引來了一陣笑聲。我知道這是善意的。怎樣化這笑聲為更有利的資源呢?直接贊揚!你為什么要讀得這樣歡快?大家也來做做這只歡快的蟈蟈,改成像他這樣讀讀!讓盲婆婆感受更多的關愛,好不好?讀的情趣被調動起來了,書聲中融入的情感也會更豐富了吧。
例三:在老師獎給小朋友“快樂果”,“勇敢果”時,有一個沒獎到的,也沒發(fā)過言的小朋友在下面小聲說:“這樣的蘋果又不好吃?!弊尨蠹矣质且魂囆β暋_@笑聲讓我深思:他是為了引起我的注意嗎?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嗎?是我滲透給學生讀書的功利性了嗎?是我“心系課件”,沒有關注到每一個學生了吧。在這笑聲過后我該怎么辦?孩子的話也提醒了我,物質獎勵不應說在前面,不讓學生養(yǎng)成為功利的目標讀書。在得到獎品的同時,也應對全體同學心存感激,沒有他們謙讓機會,沒有他們默默支持,提出建議,自己的進步從何而來?所以面對大家說上一句真誠的“謝謝”,真是太應該了!當那位在下面發(fā)泄不滿情緒的小朋友聽到謝謝二字時,他還會有這樣的想法嗎?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是一首優(yōu)美的兒童詩,目的是通過課文的朗讀感悟,激起學生奉獻愛心、主動關心他人、尊老幫殘的美好 ……此處隱藏8350個字……樣學習,主動關心、幫助別人。
在這個教學活動中我有個遺憾,就是我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讓學生說話上面,所以就沒有太多的時間去朗讀課文。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教學反思12《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是一首兒童敘事詩。詩歌通過記敘“我”送給鄰居盲婆婆一只蟈蟈,希望給婆婆帶來一些快樂的故事。詩文語言淺近明快,富有節(jié)奏感,情感真切自然,富有兒童情趣。是訓練學生朗讀、啟發(fā)學生想象,豐富學生語言積累的好素材。
本節(jié)課的導入,我抓住“盲”字,從分析字理入手,“盲”由“亡”和“目”組成,“亡”表示死亡、失去,整個字代表失去眼睛,就是盲婆婆的眼睛看不見了。接著我請同學閉上眼睛走回座位,感受看不見的生活,幫助孩子們明白盲人生活的諸多不易,為理解課文“樂于幫助殘疾人”奠定感情基礎。緊接著,我請孩子們劃出第一小節(jié)中表示“我”心情的詞語,根據(jù)答案出示喜滋滋、樂呵呵兩個疊詞,帶領學生反復誦讀,在誦讀中感受疊詞的音韻美。第二小節(jié),我采用師生輪讀的方式:“我”提著蟈蟈來到婆婆家,輕輕熱熱地喊——(學生:婆婆,婆婆)這是一只——(學生:會唱歌的蟈蟈)在我上學的時候——(學生:就讓他替我給您唱歌)在師生合作的反復朗讀中,體會“我”對盲婆婆的關心。第三小節(jié),同樣通過字理分析理解生字“忘”,心里的事情沒有了就是忘記了。同時,我把重點放在了句式模仿“歌聲會_____,_____?!痹诜磸屠首x后,請學生說一說歌聲還會帶給盲婆婆哪些驚喜,旨在幫助孩子們體會盲婆婆內心的快樂,感受“我”對盲婆婆的美好祝愿。第四小節(jié)句式基本與第二小節(jié)相同,我也采用輪讀的方法。
整堂課教學的目標較為清晰,教學的設計也基本遵循著教學目標,整體上較為通順流暢,學生的朗讀也得到一定的提高。但是這堂課也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1、仿句練習沒有梯度,難度過大。我在設計仿句練習時,僅僅簡單給出了“歌聲會_____,_____。”要求學生填空,忽視了句子本身的復雜性,導致學生的句子出現(xiàn)了句式錯誤、缺少修飾語等情況。在教學時應先填寫:歌聲會(帶您去哪里),再填寫(看到什么),最后加上定語(看到什么樣的什么),如此分解句子之后再嘗試讓學生仿句。
2、朗讀評價過于單一,缺乏指向性。本節(jié)課我主要采取了指名讀、輪讀和齊讀幾種朗讀方法,朗讀的評價大多數(shù)為籠統(tǒng)的“聲音響亮”“有感情”之類。其實朗讀評價可以再有指向性一些,通過評價讓孩子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優(yōu)缺點,幫助孩子們提高朗讀水平。
3、要多給孩子們一些時間。整堂課雖然整體上下來還算流暢,但是大多數(shù)是由教師來推動的,孩子們自主閱讀思考的時間比較少,我應該多給孩子們一些自由朗讀、思考的時間,老師少說一點,讓學生多說一點。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教學反思131、時時處處皆教育,育人應達無痕境。
當課堂上出現(xiàn)了不和諧音符,如何處理得更藝術化些。更有效地消除課堂中出現(xiàn)的嘲笑聲,給學生更多的心理暗示:期待和寬容。并在笑過之后,語言上,思想上、情感上有正面的發(fā)展。
例一:一學生說如果我的隔壁住著一位盲婆婆,我會帶她去看風景。學生一片笑聲。我當時沒有否認這種說法,是這樣說的:“雖然婆婆看不到美麗的風景,但她會用心去看的?!毕挛囊渤霈F(xiàn)了類似的句子: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學生真的就懂了嗎?盲婆婆怎么用心去看?或許可以這樣處理:你說的很特別,你會帶盲婆婆到什么地方去看什么風景?婆婆用什么去感覺這些美麗的風景呢?用手摸,用鼻子聞,用耳朵聽,用皮膚感覺……。學生們在笑過之余,思維會被引開,會覺得這樣一句看似可笑的句子其實并不值得笑,而發(fā)言的學生會感到自己的發(fā)言得到了老師的承認。被笑的尷尬會一消而光。更重要的是給了學生這樣的心理暗示:寬容比嘲笑力量更大,別人的思想是有自己獨特感受的。
例二:一學生在讀蟈蟈的叫聲時,為了表達自己的歡快,或取得逼真的效果,把“咯咯”模仿成了蟈蟈的叫聲。又引來了一陣笑聲。我知道這是善意的。怎樣化這笑聲為更有利的資源呢?直接贊揚!你為什么要讀得這樣歡快?大家也來做做這只歡快的蟈蟈,改成像他這樣讀讀!讓盲婆婆感受更多的關愛,好不好?讀的情趣被調動起來了了,書聲中融入的情感也會更豐富了吧。
例三:在老師獎給小朋友“快樂果”,“勇敢果”時,有一個沒獎到的,也沒發(fā)過言的小朋友在下面小聲說:“這樣的蘋果又不好吃?!弊尨蠹矣质且魂囆β?。這笑聲讓我深思:他是為了引起我的注意嗎?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嗎?是我滲透給學生讀書的功利性了嗎?是我“心系課件”,沒有關注到每一個學生了吧。在這笑聲過后我該怎么辦?孩子的話也提醒了我,物質獎勵不應說在前面,不讓學生養(yǎng)成為功利的目標讀書。在得到獎品的同時,也應對全體同學心存感激,沒有他們謙讓機會,沒有他們默默支持,提出建議,自己的進步從何而來?所以面對大家說上一句真誠的“謝謝”,真是太應該了!當那位在下面發(fā)泄不滿情緒的小朋友聽到謝謝二字時,他還會有這樣的想法嗎?
2、字字句句不放過,語言應往規(guī)范引。
我覺得自己在這節(jié)課中重視了讓學生說規(guī)范的口頭語言。不遺余力,字字句句不放過,重視讓學生說完整的口頭語言,力爭運用積累,流暢優(yōu)美。在今后的每節(jié)課中我都將以此為目標,為向書面語言過渡做好一切準備。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教學反思14教《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時,我感到很欣慰,同時也留下遺憾。我感到欣慰的是,實現(xiàn)了是同一個目標,傳統(tǒng)的教學讓我口干舌燥,而新理念下的教學卻讓我輕松自如。我改掉了以往一直在講臺上自我表現(xiàn)、主宰課堂的權威面貌,遺去一字不漏的分析講解,把閱讀交流、質疑等實踐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因此,在教學這環(huán)節(jié)中,我主要讓學生自讀感悟,通過看圖說話等,讓學生根據(jù)課文內容了解“紅領巾”送蟈蟈的目的。可見,把足夠時間與空間留給學生去充分地讀書思考和交流。讓他們輕松地獲得語文知識的同時,也學會從小關愛殘疾人,培養(yǎng)助人為樂的良好思想品德行為。教學中,我遺憾的是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缺陷。如看圖說話、討論交流等環(huán)節(jié)中,我關注的是自己敢于舉手發(fā)言的小部分學生,而冷落了大部分學生,沒有很好地調動起他們敢于發(fā)現(xiàn)自己見解的欲望,積極地參與到互動中來。
這些不足之處有待于我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改進,也寄望于領導、專家多指點。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教學反思15《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是一首優(yōu)美的兒童詩,通過課文的朗讀感悟,激起學生奉獻愛心、主動關心他人、尊老幫殘的美好意愿。在教學中,我緊緊抓住這一主題,以讀貫穿。我在課前先布置學生蒙上眼睛拿東西、走路等,感受“盲”與“不盲”在生活中的不同。通過實踐活動孩子們體驗到了盲婆婆生活的困難和孤寂,在這樣的感情基礎上,學生才能真正體會到“我”送的這只蟈蟈對盲婆婆的重要意義。在教學第三小節(jié)的時候,我以配樂朗讀為主,結合讀好“歌聲會……歌聲會……”兩個句子,引導學生觀察插圖,注意婆婆的表情,激發(fā)學生想象:盲婆婆聽著蟈蟈歡樂的叫聲,仿佛還來到了哪里?還看到了什么、還想到了什么?在朗讀和練說中,孩子們體會到了蟈蟈帶給盲婆婆的無限樂趣,讓盲婆婆重新感受童年的美好生活,也真正理解了送給盲婆婆蟈蟈的重要意義。
文檔為doc格式